桃園「少年之家」成立十年,生活在這裡的少年,可以說是被主流社會遺棄的孩子.....
「我的爸媽在我國小四年級,吸毒就去世了」「我的家庭算是爸媽離婚,我跟爸爸。爸爸找不到工作,有一餐沒一餐的。」「我爸媽都住在一起,其實離婚了啦,看我就像透明人,管教也是馬馬虎虎。」
少年之家,還有什麼故事呢........
圖/少年之家少年:「講實在一點,除了我爸爸,我也真的想把張輔導楊輔導當作我爸爸媽媽。」
少年之家--沒血緣的大家庭
孩子為什麼要逃學、要翹家?為何偷東西?又為何要霸凌? 黑道大哥,最懂少年心 張進益從國中開始,就是大人眼中的「壞孩子」,他有六個姐姐,一個哥哥,從小家境並不好。回溯學壞的歷程,他覺得最關鍵的原因是:失去自尊,「我從小到大常常被拿去跟別人比、跟兄弟姊妹比、跟親戚比、跟鄰居比,比到最後自己好像一無是處,好像自己是最糟糕的。」 但,孩子是在乎自尊的,既然一直被否定,那只好用其他管道去找回自尊,用拳頭!用霸凌!偷好東西來跟同儕炫燿!就這樣一步步的「撩落去」… 二十幾歲的青壯期,張進益深受毒癮之苦,進出監獄和加護病房多次。後來,基督教的力量幫助他戒了毒癮,他也下定決心要幫助跟他一樣的少年。 沒有血緣的大家庭 遇到再頑劣的少年,張進益夫妻都堅持不打罵。「孩子不用跟他講什麼大道理,你對他,與其用棍子,不如用真心。」什麼是「真心」?本集有深入的記錄。 張進益夫妻也從不用學校成績來評斷少年的價值。相反的,他們會去找出少年的潛力:運動、唱歌、吉他、薩克斯風、數學、機械…。許多少年在校成績並不好,但因為潛力被發掘,他們慢慢找到了自信與自尊。 家庭的考驗 本集來賓,跟這群少年有著類似的背景,一頓晚餐,聊出了青少年成長歷程的苦澀。想了解青少年的心?請鎖定本集《誰來晚餐》。(撰文/賀照縈) |